汽象观察81期
最近,汽象期汽车芯片从紧缺到过剩,观察引发了业内的汽象期广泛关注与讨论 。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观察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汽象期
“阿贵看车” 凌玉贵(本期主理人) :
从紧缺到过剩 ,观察汽车芯片又将面临新一轮淘汰 ?
从紧缺到过剩 ,汽象期这是观察一种必然,也说明了供需市场的汽象期竞争激烈 。更重要的观察是在许多没有创新与预见性的产业 ,往往都是汽象期什么紧俏就跟什么,这几年出现了蒜你狠 、观察豆你玩 、汽象期姜你军等就是观察市场供需的一种反映 。正如去年开始的汽象期锂电池产能过剩一样 ,前两年紧缺的汽车芯片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甚至出现了不少供应商降价吸引客户的情况。
当然 ,出现这样动荡的情况,阿贵哥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紧缺虽已成为过去,且紧缺并没得到真正的解决 ,但已有不少汽车厂商为了保证自己的生产 ,已找到了替代供应商 ,这给了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汽车芯片供应商带来了压力;其次,随着众供应商在过去短缺时期过度扩张的产能正式上量 ,直接导致了现在的供应过剩……
很显然 ,当产能过剩时,谁的品质比高 ,谁的营销与服务更好,谁就可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领先。不过阿贵哥认为,比起这些 ,战略眼光更重要 ,一如宁德时代在电池紧缺时不仅将利润适当让出,甚至还与汽车厂商合资建厂 ,这样即扩大的产能,又确保了销量无忧 ,且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这样的眼光与战略 ,是汽车芯片商要学习的 ,否则只注重一时的利润,不规划长期发展,注定会成为被淘汰的一员 。
“车透社” 罗裕(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主席) :
江湖地位待重塑,国产替代需求旺盛
受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影响,汽车对于芯片的依赖及其引发的行业变化 ,相信是出乎很多车企巨头和芯片巨头预料。
有第三方统计显示 ,汽车电子部件占整车成本的比重 ,已经从2012年的25%上升到2021年的55%,每辆车所需芯片包括主控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 、模拟芯片和传感器芯片等五大类,总数甚至超过了1000颗。
2022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00亿元,预计于2030年前,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将再扩容一倍 ,超过6000亿元。
汽车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蓝海市场,引来多方入场 ,包括消费电子芯片巨头 、创新型芯片公司、传统汽车芯片厂商、主机厂自研/合资芯片厂商等四股势力竞相杀入 ,因此行业市场格局处在蓬勃发展期,同时也是江湖地位重塑期 。
但现状同样残酷 ,国内汽车芯片的供给率约10%,9成芯片都靠进口,芯片命脉仍握在外资公司手里 。
好在我国汽车电动化走在了全球最前列,国产替代需求旺盛。
接下来,就看国产芯片企业是否争气 ,能否抓住良机崛起了。
“钟叔驾道” 徐钟 :
供需关系动态平衡 ,产能过剩意料之中
去年,芯片卡脖子事件频繁上演 ,甚至一度让不少车企陷入停工停产的困境。芯片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必定会加单排产,不少嗅到商机的企业也想着囤货 ,待危机来临之际大赚一笔 。殊不知,偏偏造成产能过剩,这样的规律在任何一个领域几乎都成立 。
比如动力电池领域,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预测 ,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1200GWh,但目前行业的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
产能过剩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动力电池相关正负极 、隔膜等其他原材料也因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也进一步拉低了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降低售价。同时 ,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 。
事实上,老练的车企早已吃一堑长一智 。不再重度依赖单一供应商,寻找更多的替代供应商,减少风险。与此同时,也在加快自研自产的步伐,掌握核心竞争力,不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未来,卡脖子事件或会上演 ,但影响程度和涉及面是不会重蹈覆辙的。
“鬼斗车” 王魁军:
一哄而上物极必反 只能导致芯片价格波动过大割韭菜
看到这个问题,鬼哥第一时间想到的国内某个村镇,听说去年大蒜价格猛涨 ,有赚到大钱的人,于是全村甚至全县都把年初种的大葱砍掉 ,改种大蒜,结果第二年大蒜价格因为供大于求,反倒烂在菜地里,大葱的价格却一路飚升。于是第三年大家又开始全部砍掉大蒜改种大葱,结果可想而知 。芯片不同于大葱大蒜,研发周期长且投入较大,本着拿来主义 ,用的时候没想到会卡脖子 ,更没想到国际炒家会把芯片作为标的物,因此前两年有太多汽车主机厂和零配件厂家被狠狠地割了一波韭菜,于是乎嗅到“商机”的众多“韭菜”本着大干快上的思维一头扎进去 ,瞬间供大于求 ,价格暴跌也就在所难免,正所谓先卡到身位的抢钱,后赶到现场的只能吃屎,没办法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W动力” 颜延 :
要相信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
2020年开始的芯片极度短缺,主要是由于疫情下的海外产能受限 ,加上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需求爆发两种情形综合导致。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正如当年锂电池的吃紧到后来的过剩,如今的芯片过剩一方面是由于海外和国内市场的疯狂供应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销量增长趋于平缓。
不过,今年车规级芯片也呈现结构性短缺问题,其中功率半导体与MCU(微控制单元)的供应仍处于相对吃紧状态 。随着国内汽车芯片的发展,后续我们汽车行业有望市场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自给自足。
不过要相信的是 ,供需的紧张或是过剩都是短期市场反应,市场有自己的调节能力 ,后续将实现供需平衡 。
“大侠上车” 任辉 :
市场决定供需 ,但我们自己还需努力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 ,未来汽车芯片或许还会出现多轮短暂的供需问题 。
众所周知,汽车芯片在前两年出现紧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比如不仅有疫情和意外事件导致的工厂停产,还有芯片制造商没有预估到全球汽车电气化转型对于芯片的更高需求,这几个问题叠加在一起 ,所以导致车规级芯片出现的价格暴涨和货源紧缺的状况 。
随着疫情常态化,以及之前停产的芯片制造商复产 ,再加上对芯片生产线的调整和智能电子设备出货量的持续下滑,最重要的还有全球芯片制造商 ,也明白车规级芯片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之后,汽车芯片的优先级也就得到提升 ,紧缺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不过有些事情还要注意 ,我们都知道高端车规级芯片是由欧美制造 ,它们时常会因价格问题或出口限制等原因 ,再度人为制造出多轮芯片紧缺的情况 ,希望中国车企能在这方面实现自研自造 ,避免出现被卡脖子的事情。
“车哆哩” 王智良:
高性能芯片未来可期
可以说,汽车的智能化就是芯片的智能化 。
近期随着芯片制造厂商产能的增加 ,加上汽车终端需求的减弱 ,致使车用芯片足额生产,困扰汽车业界多时的芯片短缺问题已得到解决 。
国内芯片市场曾因“卡脖子”而使得“缺芯少核”的问题充分暴露 。国内制造企业意识到芯片供应链于汽车发展的重要性 ,汽车芯片这几年开启了国产替代的大潮 ,并迅速发展。因此 ,新兴的芯片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涌起。曾经的“缺”变成了现在的“足”。
现在的芯片过剩,是因为经济大环境导致的汽车消费信心不足,对汽车这样的高价值消费品需求在减弱。
包括整体经济和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当需求放缓时 ,芯片产能的大幅增加就会导致产能过剩 。
但从未来的汽车制造来说 ,市场需要计算能力更强的芯片 ,特别是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过渡,这些芯片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中使用的芯片有着本质区别。
所以,高性能 、高端的芯片仍然具有未来市场价值且有决定性意义 。在未来的芯片制造市场中,拥有先进技术和能够提供高性能芯片的企业会占据更高优势。
“中视汽车” 张少杰 :
汽车芯片看似从紧缺走向了过剩 ,但实情或许并非如此
最近这两年的汽车芯片短缺,可以说让很多汽车制造商苦不堪言 ,除了要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供应商, 甚至还要面对停产或是减产的不利局面 。好在最近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短缺似乎有所缓解,甚至出现了供应过剩的现象。但在中视汽车看来 ,真实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 。
首先,根据各大芯片制造商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来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有的企业的钱包那是鼓起来了,但是也有的企业出现了腰斩式的下滑 。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业绩报喜”的大多是汽车芯片龙头企业,就连出现亏损的企业,汽车芯片业务却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增长点 。这就足以说明,汽车芯片市场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更何况现如今电动汽车智能化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
其次,面对之前的芯片短缺,很多的芯片制造商为了多分一杯羹 ,积极地进行扩产 ,甚至有的可以说是疯狂扩产,产能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但是相对的需求量增长或许并不理想,更何况之前芯片供应商的强势态度 ,让很多有需求的汽车制造企业 ,特别是国内企业吃尽了苦头,他们纷纷转身寻求替代品或是自身投入研发,取得的效果也很显著。根据海关总署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中国芯片进口量为2277亿枚 ,同期减少18.5%,约减少516亿颗芯片需求。
综合以上两点 ,中视汽车认为,全球芯片市场看似出现了供应过剩,但是汽车芯片有着远比其他同类产品更高的标准,产品质量过硬 ,或者说高端芯片的需求仍将是供不应求 ,优胜劣汰也将不可避免。况且从商业逻辑来讲 ,一旦出现供应过剩,会不会带来芯片市场的“价格战”也不好说 。
“三个司机” 刘志向 :
芯片阶段性波动符合预期
芯片不再是奇货可居 ,车规芯片的供应能力恢复后,早期布局的产能出现了过剩,供应关系发生了逆转。
在芯片短缺期间,价格疯涨且产能严重受限 。随着资本的不断流入 ,推动了供应链的新循环完成,技术替代也规避了制裁壁垒 ,车规级芯片供应开始充足。
与消费级芯片和更高需求的芯片不同 ,28纳米制程已经基本实现自给 。涉及更高算力的智能化自己控制芯片 ,高通英飞凌等都可以通过阉割等方式绕开限制放量供货!
在新能源化电气化加速汽车产品迭代的压力下 ,将来更高阶的芯片需求依然旺盛,国产自主替代和外部供应商供货,已足够满足当下市场需求,未来市场也需要完善布局 。
当下,涉及AI智能和L3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芯片,我们还要面临如何突破封锁的难题 !
“Nice好车” 李云凯(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秘书长) :
芯片荒 ,仍有可能再次上演
芯片荒 ,这个话题已经沉寂很久了。去年的芯片价格暴跌,还让不少人认为汽车芯片产能过剩了。
然而 ,根据标普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车产业因半导体短缺而导致的损失仍然超过50万台 。
所以,汽车芯片目前并没有过剩 ,甚至个别细分领域 ,芯片供应仍然紧张 。
芯片商调低价格的原因,更多是出于对未来走势的担忧 ,进而修正芯片荒时的“趁火打劫”之举。对未来走势的担忧主要是因为 :一 、汽车销量有萎缩的风险,对汽车芯片的需求随之下滑;二、手机等电子消费品大幅萎缩带来芯片产能过剩,芯片商需要通过转产汽车芯片控制风险;三是国产芯片起步,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看到 ,国产芯片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一是市场份额小 。上汽集团表示 ,2022年国产芯片占比只有7%,今年也只能提升到10%左右。二是定位低 。国产芯片大多集中在常用的普通功能上,核心的高端芯片几乎是空白 。
汽车行业的下一场竞争集中在智能化,这将催生出对芯片的巨大需求 ,并且需求会更加细分化。
我认为未来仍有可能出现芯片荒的情况 ,尤其是在个别细分领域。